360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

看我口型:Gun6 页 21.051 KB下载文档
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
当前文档共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教育部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docx

标 题: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 发文机关: 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源: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发文字号:教研〔2020〕9 号 来 教育部网站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教育 公文种类: 意见 成文日期:2020 年 09 月 04 日 发布日期: 2020 年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 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研〔2020〕9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 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 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 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 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 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 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 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 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 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 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 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 坚 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 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 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 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充分激发办学主体活力,加快 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3.总体目标。到 2025 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 育体系。到 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 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 中心。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行政岗 位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 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 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5.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 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 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 道德和学术规范。 6.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 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 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 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遴选培育工作。 三、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 7.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 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 调整,差异化配置。 8.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 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 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9.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 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 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0.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 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 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 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11.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 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推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硕士学 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学位授权自主 审核工作,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 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水平民办高校学 位授权的支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 12.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 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在博士 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 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 机制的培养单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继续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博士招 生计划弹性管理。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 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建 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 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 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 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 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 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 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 “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 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 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 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强化原 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1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 “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 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 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 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 (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 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 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 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 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在国家级 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17.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 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 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 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 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 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 18.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学 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 授予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 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 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全球布局。创新国际组 织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五、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19.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 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 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 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 推动培养单位探索 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 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20.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 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 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 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 和团队。 21.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 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 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22.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 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 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加 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 23.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 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 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 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 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 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 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 2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 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单位党委会、常委会,要把 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 25.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 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 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 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 26.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 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 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 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 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 生更多支持。 27.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 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保障办公条件;健全校、院(部、系、所)两级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 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28.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主 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资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行 业学会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研究 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各地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宣传引导,为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2020 年 9 月 4 日

相关文章